近10年来,我国禽蛋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速为2.5%,2016年禽蛋产量达3095万吨,增长3.2%,鸡蛋产量约占禽蛋产量的80%。我区禽蛋生产规模整体较小,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0.2%-0.4%。
一、全区禽蛋行业发展的大致阶段
(一)快速发展期(1982-2002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全区禽蛋生产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蛋鸡饲养量大幅增长,鸡蛋产量明显提高。2002年宁夏全区禽蛋产量达9万吨,比1982年增加8.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8%。
(二)发展萎缩期(2003-2006年)。2003年的“非典”使鸡蛋生产和流通大受影响,鸡蛋价格长期低迷,利润大幅下滑,2005年又遭遇严重“禽流感”疫情,导致家禽产品销售困难,库存积压严重,价格下降。全区禽蛋养殖业受损严重,禽蛋产量以年均15.8%降幅下降,到2006年减少至5.2万吨,相当于90年代中期水平。
(三)恢复性增长期(2007年至今)。近10年全区禽蛋生产呈恢复性增长态势,2007-2015年期间年均增速在5%左右,到2015年禽蛋产量恢复到8.7万吨,同比增长4.8%。另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宁夏蛋鸡存栏1010.3万只,同比增长2.5%;鸡蛋产量达2.9万吨,同比增长3.1%。
二、宁夏禽蛋业发展特点
(一)生产规模偏低,但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与内蒙古、甘肃、山西等周边8个省区禽蛋生产规模相比,宁夏排在最末位。山东、河南、河北位居前三位,2015年三省共占全国禽蛋总产量的40.3%,而宁夏只占0.3%。但宁夏蛋鸡规模化养殖程度相对较高,数据显示,2010年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鸡蛋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比重近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与河南、山东、河北等鸡蛋主产区规模化养殖水平基本接近。
(二)全区鸡蛋消费稳步增长。全区蛋类消费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00-2012年,我区城镇人均蛋类支出由40.1元增至65.8元,年均增长4.8%;同期,农村人均蛋类消费量由2.5千克提高至3.4千克,年均增长率为2.4%,较全国平均增长率高1个百分点,2015年农村人均蛋类消费量增长至4.8千克,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外埠调入居多。从全国来看,鸡蛋主要从产量较大的华北、东北等地流向东南、华南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我区市场鸡蛋主要以外省调入为主,外调主要来自山西、内蒙古和河南。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效率低,养殖规模有待提高。目前,中国蛋鸡养殖仍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风险能力弱,我区亦如此。《中国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万只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存栏比例仍占到68%左右;2014年2000只以下散养存栏比重仍占31.2%,仅比2012年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宁夏地区蛋鸡养殖规模化程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缺乏科学管理,疾病防控体系薄弱。我区蛋鸡养殖以小规模农户分散饲养模式为主。由于农户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养殖设施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人禽混居、畜禽混养,鸡舍布局不合理,消毒措施不完备,防疫体系不健全,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容易导致鸡群交叉感染疾病,不利于疫情防控,存在疫病传播隐患。中卫市沙坡头区在2001-2007年间,建成存栏蛋鸡百万只园区1个、20万-50万只园区4个,但由于饲养不科学、管理不力等问题,导致园区先后2次爆发疫情,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我区鸡蛋生产与消费以鲜蛋为主,深加工品较少。资料显示,中卫市禽蛋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特色品牌少,全市鸡蛋加工企业加工量大部分只占设计能力的20%左右,且大都属于低层次的初级加工,产品转化增值能力低,附加值不高。
(四)行业进入门槛低,蛋价波动大。2010年以来,我区鸡蛋价格经历了3次波动,从波谷到峰值的时间缩短,且蛋价跌幅有所扩大,说明行业在调整产能节奏方面仍存在不足,规模化发展慢,家庭式散养仍占主导地位,容易“扎堆”补栏或“退出”,行业发展不稳定。
四、几点建议
(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蛋鸡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化生产,既可以改善养殖环境、有效控制疫病,还可以提高生产性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行业向高水平、高效益发展。
(二)提高疫病综合防控能力。从国家层面上,应合理规划疫病防控工作,建立疫病疫情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确定疫情发生点,进行迅捷、有效地疫情控制,把疫病危害降到最低,不断建立健全蛋鸡重大疫病防控系统。从企业层面上,要提高管理水平、科学饲养,实行生活区和饲养区隔离,力争做到“全进全出”,建立健全蛋鸡疫病内部防控制度。
(三)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对新建蛋鸡养殖场进行严格审批和科学规划,注重防疫措施,提倡安全生产,使新增投资能够有效运行,充分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