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装备制造业是我区智能制造的重点实施领域,经济总量不大,但产品具有技术含量、智能化水平高和精细化、特色化新产品多的特点,是我区工业“小身材大智慧”的典型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矿山机械、清洁能源装备、仪器仪表、铸件铸造、数控机床、电工电气等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发展情况
产业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逆势上扬、快速崛起。截至2021年底,装备制造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83家,完成产值5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1%。其中,机械和铸造产业规上企业160家,完成产值3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5%,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二是骨干特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培育成长了天地奔牛、共享集团、吴忠仪表、小巨人机床、小牛自动化、威力传动等一批细化行业龙头企业。产值过10亿的企业8家、产值过1亿的企业33家。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三是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累计达到70多个。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30%,突破增材制造、高端铸造、精密加工、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70余项,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天地奔牛“年产2000万吨智能综采煤炭输送装备”“世界首台(套)高效节能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等产品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维尔铸造研发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作为中国中车公司新型动车的试车配套器件,打破了我国高速动车组枕梁相关技术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吴忠仪表研制的超大口径调压装置关键用阀成功应用于西气东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国家战略项目。四是产业基础逐步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高端装备占产业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品占产业比重达到40%。50%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及办公软件应用进入新阶段,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9%,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5%,涌现出了巨能机器人等1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五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依托工业互联网赋能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平台企业52家,设备上云超2000台(套),建成自治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8家、绿色工厂7家,培育行业标杆企业14家,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78%,工业增加值率较2015年提升2个百分点,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二、发展思路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重点推进高端工业母机、清洁能源装备、智能矿山装备、现代农业装备、智能绿色铸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工电气、高端环保装备、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的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高标准、全方位打造以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市和吴忠市为两翼的银川都市圈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成为推动我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争取到2025年,培育装备制造业市场主体200家以上,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机械和铸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一)强化项目支撑,做大产业规模。围绕先进机械、智能铸造、仪器仪表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高起点谋划一批利长远、打基础、补短板的优质项目。突出精准招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集聚引领作用和行业学会协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以商招商”“朋友圈”招商和产业链配套招商等,积极疏通产业链断点、堵点。以清单方式做好落地项目全流程管理和全周期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原料供给、人才用工、土地配置、融资服务等要素供给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争取到2025年,组织实施100个以上装备制造产业新项目,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
(二)强化龙头带动,增强内生动力。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平稳运行方面的基石作用,落实分级包抓责任,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四大改造”,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瞪羚”企业。充分发挥首台(套)技术装备的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销对路的高端装备产品,加强与国内行业头部企业配套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市场大循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参与关键技术揭榜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等专业博览会、高端论坛等活动,广泛开展合作交流,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企业知名度、影响力。争取到2025年,培育装备产业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以上,国家和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三)强化政策支持,提升创新能力。扎实推进自治区“稳保促50条”、《自治区工业经济稳增长36条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用好用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从贷款贴息、融资租赁补贴、揭榜攻关补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工业母机、智能铸造、高端仪器仪表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更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行业话语权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成为行业领跑者、标准制定者。探索创新首台(套)技术装备奖补政策,充分调动研发、采购企业研发、使用区内首台(套)产品的积极性。加强指导协调,争取区内优势特色产品进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录》,及时更新发布《自治区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帮助我区装备制造企业宣传推广优势产品、拓展合作渠道,促进行业企业区内、园内开展配套协作。争取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5%,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件;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突破70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超过1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0家。
(四)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发展后劲。依托我区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企业和重点大项目,采取“人才飞地”“项目引才”等方式,在智能矿山装备特大型刮板输送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智能绿色铸造超大体积3D打印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的多轴联动、智能仪器仪表高精度高灵敏度传感器、规模化畜牧养殖智能饲配中心及饲喂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帅才”“将才”“匠才”。支持装备企业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加强装备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多渠道聚集产业发展人才。组织开展装备制造产业专家院士战略咨询与技术交流、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人才国际交流,提升装备制造领域人才创新能力。用好宁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人才需求与市场人才供给信息的无缝衔接。争取到2025年,设立专家工作(研究)站10个,组建产业创新团队10个,人才小高地5个。
(五)强化运行调度,提高服务精度。加强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落实专班推进责任,建立健全多部门、地区之间的联席协调机制,合力统筹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工作力度,健全完善产业重点企业目录台账、产业运行调度台账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台账,细化细分产业预测分析,提高产业预测精准度。对产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超前预警、果断处置。加强重点企业调研指导,特别是减停产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案”等方式,跟踪指导、靠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化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