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商务动态

从“炕头”到“心头” 宁夏掇绣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发布时间:2025-04-22

当非遗技艺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惊喜?

在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的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伴随着“手艺人”的灵巧织绣,憨态可掬的各类布偶、造型独特的花艺摆件、制作精美的掇绣包饰从“指尖”到“货架”,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心头好”。

前不久在香港举行的2025宁夏经贸交流合作推介会上,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手工艺产品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些年,我们坚持原创,把非遗掇绣技艺与现代文化需求相融合,让这些珍贵的技艺更加贴近大家的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广娟介绍,公司共有22种原创产品参加推介会,其中,有些产品设计取材于固原当地特色,例如“原州土豆”“原州醒狮”等;有些是融合流行元素进行创新的设计款,例如 “鹿鹿畅通”“柿柿如意”等;最特别的还是各类手工包包,上面的图案花纹都是采用非遗掇绣针法制作而成,别致又精美。

掇绣,又名墩绣、戳绣,是北方的特色绣种,也是非遗技艺。与其他传统刺绣相比,掇绣的绣法独特、绣线粗密,刺绣时绣针与布面垂直,像小鸡捣米,轻墩布面,因此掇绣厚重、鲜艳、饱满,立体感强。儿时的高广娟常在母亲的怀抱里,看着长辈们坐在炕头用掇绣装点生活、打发时间,对这种承载着故土情感的传统刺绣技艺心怀眷恋。

公司生产的掇绣手工艺品(资料图片)

2011年,带着传承的梦想,高广娟和爱人刘飞从一家小店做起,着手摸索掇绣绣品的设计开发。历经多年不懈努力,掇绣产品不断开拓市场,高广娟夫妇的小店逐步扩大规模,终于在2022年成立宁夏思含掇绣文化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固原市原州区拥有了5000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车间。

从最初的8人团队,到拥有136名员工、带动2000余名妇女就业、拥有1000余项掇绣作品著作权,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创业初期,我们就自主设计研发掇绣花样,并通过印染制作绣布,为顾客提供掇绣体验。顾客按照说明操作,就能做出一幅简单美观的作品。”得益于坚持传承工艺和原创设计,高广娟团队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将公司品牌从宁夏推广到青海、兰州等地,并不断走向更多城市和地区。

一路坚守初心、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掇绣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这项传承着当地历史与文化情感的技艺从“幕后”走向“台前”,赢得更多关注和喜爱。

“这些年,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出台好政策,支持非遗产业发展,为我们‘保驾护航’。各级政协也搭建了广阔平台,助力我们积极向外‘走出去’,不断开拓新市场。”高广娟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在自治区政协推动下,公司参加了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新春嘉年华活动展销,一件件掇绣包饰精美别致,吸引了一大波“粉丝”,订单纷至沓来。前不久赴港参展后,产品订单量再一次攀升。

在公司自身发力和政策持续给力的“双向奔赴”下,公司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擦亮“传承+创新”金匾,让掇绣技艺和产业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径,产品远销全国和海外。

今年春节期间,高广娟(右一)带着公司生产的非遗产品在北京参加展销,吸引了国外游客的目光。当时她戴的这顶原创非遗手工蛇头帽很快就售罄,成为“爆款”。(资料图片)

创新不止,发展不息。如今,企业结合市场文化消费热点,又研发生产了多款掇绣产品。高广娟告诉记者,今年5月,公司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赴加拿大多伦多参加展销,让“宁夏好物”走得更远。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 
地址:宁夏银川市民族北街435号蓝泰广场A座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63 
宁ICP备05001183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19号
网站支持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宁夏互联网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