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商务动态

宁夏农产品外销新局:“我的品牌我做主”,直通市场赚足附加值!

  发布时间:2025-08-02

新篇开启:直供模式破冰“零”出口

近期,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的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三辆满载供港冷凉蔬菜的车辆整装待发。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供港冷凉蔬菜从采摘、加工,到最终摆上香港超市货架,全链条由宁夏企业自主把控。

这标志着我区冷凉蔬菜供港告别“曲线出口”模式,实现了自营出口“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灵武市培育的两款高端网纹蜜瓜也开启了“十省千店”全国首发计划。它们将以“产地直供”模式,跨越千里,快速抵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无论是固原的冷凉蔬菜直抵香港,还是灵武的蜜瓜走向全国,他们都选择了一条相同的路径——缩短中间环节,实现“产地直供”。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牢牢掌握农产品外销主动权,将产品附加值最大程度地留在了宁夏。

求索之路:从资源优势到市场优势的“关键一跃”

长期以来,我区农产品产销一直在探索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为此,我区始终注重提升农产品品质,持续探索深加工,并不断取得成果的扩大和认识上的深化。

如今,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更需要以系统化思维瞄准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其中,拓展并丰富外销手段,掌握市场主动权,成为宁夏农产品进一步提升效益的关键突破口。

回望过去,宁夏的枸杞、滩羊、葡萄酒等优质农特产品在走向广阔市场的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渐清晰——如果产品外销的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宁夏企业就很难摆脱产业链低端“供货商”的被动地位,只能赚取微薄的基础价值。

样本剖析:冷凉蔬菜的“曲线之痛”

宁夏供港冷凉蔬菜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生动的样本。

过去,宁夏农户和企业将自己种的蔬菜卖给深圳企业,再由后者加工、拼柜出口香港,宁夏只算“供货商”,而非“出口商”。

这种“曲线出口”模式虽然为宁夏蔬菜打开了初期销路,却也带来诸多“隐痛”——出口数据外流,宝贵的出口业绩和贸易数据归属深圳企业;没有定价权,宁夏缺乏对产品最终售价的议价能力;附加值流失,丰厚的中间利润被外地加工和流通环节截留;品牌信誉风险,需求旺季时,常有外地蔬菜假冒“宁夏菜心”供港,严重威胁这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

这些“隐痛”为宁夏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满足于低端供货,不仅意味着“好物难卖好价”,更可能导致市场萎缩、产业发展受阻的风险。

前景展望:自主品牌引领乡村振兴

如今,宁夏正在积极推动变革,局面令人欣喜。固原冷凉蔬菜直供香港,灵武高端网纹瓜“十省千店”联合首发,更多宁夏企业积极探寻着最优外销路径。

这些行动的深层逻辑是减少中间环节,掌握市场“话语权”,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

宁夏2025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显示,宁夏农产品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出口额10.1亿元,增长24.3%。其中,蔬菜出口增长92.5%。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在种类方面,从传统优势产品向冷凉蔬菜、高端瓜果等多元化拓展;在规模方面,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效益方面,更多附加值实实在在地回流宁夏。

“我的品牌我做主!”。这不仅是宁夏农企的响亮宣言,更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自主掌控外销链条、构建“产地直销网络”,宁夏特色农产品正在打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旧格局。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也就是掌握了产业发展的命脉。

这条路,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让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更让产业链条上的价值更多地惠及宁夏的乡村与农民,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如今,在农产品外销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宁夏乡村振兴画卷,正日益清晰地铺展开来!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 
地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14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63 
宁ICP备05001183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19号
网站支持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宁夏互联网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