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的光伏温棚里,新鲜蘑菇争先冒头,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作为村集体产业的83栋光伏温棚,自6月20日起日均出菇6000斤,累计产出18万斤,收入达36万元。这份丰收图景的背后,是在自治区商务厅驻村帮扶下,产业丰产与产销精准对接的双向发力,让乡村振兴的动能在原隆村持续涌动。
原隆村是自治区“十二五”百万移民扶贫攻坚战略新建的移民示范村。自2021年7月开展驻村帮扶以来,自治区商务厅驻村工作队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强村富民的核心抓手,四年来推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0万元。今年初,驻村工作队积极动员村干部组建食用菌合作社,与菌菇种植企业合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为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丰产不等于丰收。盛夏6月,蘑菇陆续上市,长势喜人让大棚种植户笑逐颜开,但“怎么卖、卖给谁”的难题,成了压在农户心头的石头。
银川四季鲜农产品市场蘑菇销售大户与原隆村党支部书记、菌菇种植企业在菌菇大棚对接合作。
“埋头种地不懂市场”,正是驻村书记李晓莉着力破解的关键难题。她深知产销脱节的痛点,主动向商务厅求助,建设处立即牵线银川四季鲜农产品批发市场,邀请销售大户深入田间,既考察蘑菇长势,也摸清西瓜、大蒜等其他作物的上市节点与产量预期。四季鲜公司当即承诺建立长期产销关系,为农产品出村进城铺就“快车道”。这场“面对面”对接,让种植户告别“盲目种”,收购商避免“盲目找”。村民冯秀清感慨道:“技术帮我们种得好,销路帮我们卖得好,这才是真增收。”
产销对接的价值,不止于当下“卖得掉”,更在于长远“卖得好”。为此,商务厅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推动四季鲜、海吉星等市场主体与帮扶村深度合作,从食用菌到香瓜、玉米,从“一季对接”到“全年规划”,让“按订单种植、依市场增收”成为常态,不仅打通了农产品流通堵点,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