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生动故事集
近年来,宁夏的县城与乡村间,涌现出不少关于县域商业发展的新鲜事。它们不是政策条文的生硬呈现,而是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藏在宁夏乡野间的“商业摆渡人”,感受宁夏县域商业发展的新活力。
(二)
注入流量密码,让家乡集市红起来
吴克辉的乡村振兴实践
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每逢农历尾数1、4、7的日子,占地50亩的集市便化作沸腾的海洋:满载新鲜果蔬的农用车鱼贯而入,传统甑糕摊的蒸汽与网红麻辣烫的香气交织升腾,悬挂着“欢迎来到80年代”的横幅下,游客们举着手机记录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烟火盛宴。
这个日均客流5万人次、年交易额破亿元的百年集市,正是吴克辉用实干解锁流量密码的生动注脚。
破局:从“赶集”到“赶潮”的蝶变
2019年,吴克辉接手金贵大集时,这里仍是传统农贸集市的模样:摊位杂乱无章,商品同质化严重,年轻人鲜少驻足。“要让集市活起来,就得让它既有烟火气,又有时尚感。”吴克辉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市场调研,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乡愁”与“流量”的化学反应上。
他主导对集市进行“划行规市”,划分农产品交易、非遗体验、网红美食等8大功能区,引入冷链物流和智能支付系统,让传统集市具备现代商业的“筋骨”。
同时,他力排众议,在集市核心区打造“7080回忆小镇”,还原上世纪教室、供销社场景,邀请老年艺术团演绎经典情景剧,瞬间点燃了中老年群体的怀旧情怀,也吸引年轻人带着“打卡”心态纷至沓来。
图源:贺兰县金贵镇人民政府
“以前赶集是为了买东西,现在是为了感受生活。”市民每周都要驱车30公里来逛集,最爱的粗布床单和甑糕,成了朋友圈里的“爆款”。
突围:流量变现的“金贵方程式”
流量来了,如何留住?吴克辉深谙“内容为王”的道理,他联合文旅部门将“沿着黄河讲非遗”展演搬进集市,盘口、墙围画等非遗项目与游客互动,让文化传承不再是静态展示。
同时,他推动“网红摊主”计划,帮助吴彬麻辣烫、小毛辣椒等商户开通线上直播,吴彬的麻辣烫线上日销3000单,小毛辣椒年售干辣椒30吨,真正实现了“一根网线连通城乡”。
图源:惠游宁夏
为破解物流瓶颈,吴克辉争取政策支持,在联星村建成农产品电商物流基地,构建“产地直采—冷链配送—线上销售”闭环。
吴天龙的牛羊肉铺80%订单来自电商,冷链车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将农户的牛羊肉直送全国餐桌,三年间,集市商户从300户增至近千户,带动就业超千人,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破界:从“集市”到“景区”的跨越
“流量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吴克辉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村振兴图景。他推动金贵镇整合田园民宿、牡丹垂钓园等资源,推出“逛大集—品美食—住民宿—农田采摘”旅游线路,累计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星光村村民通过民宿和采摘园增收200余万元。
2024年春节,吴克辉策划的“年货一条街”活动引爆全城,政府发放的100万元消费券被抢购一空,集市单日交易额突破300万元。他趁热打铁,与公交公司合作开通两条赶集专线,加密市区至乡镇的公交班次,让“赶大集”成为银川市民的周末新时尚。
图源:宁夏党刊
如今的金贵大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成为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剪纸,农民书画家挥毫泼墨,普法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让集市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里既有最浓的乡愁,也有最潮的生活。”
“下一步,我们要把金贵大集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的‘流量标杆’,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出诗和远方。”
图源:贺兰县金贵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