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的县城与乡村间,涌现出不少关于县域商业发展的新鲜事。它们不是政策条文的生硬呈现,而是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藏在宁夏乡野间的“商业摆渡人”,感受宁夏县域商业发展的新活力。
宁夏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生动故事集
(十二)
青春之眼点亮乡土
90后导演马瑞的电商助农新路径
在宁夏中宁县的万亩枸杞田间,一位肩扛专业设备的青年导演正用镜头重塑乡村价值。
29岁的马瑞是土生土长的元丰村人,天津广播影视学院科班出身,曾参与《功勋》李延年篇等多部影视作品制作。
2022年,他放弃城市发展机会返乡创业,创立“乡村阿瑞”短视频IP,以专业影视手法记录枸杞采摘、胡麻丰收等农事场景,用电影级画面展现西北乡村的诗意与活力。三年来,他不仅通过内容创作带动家乡农产品销售150余万元,更培育出20余名农民主播,构建起“内容引流—品牌增值—产业反哺”的闭环模式。
其作品将枸杞晾晒的晨光、农家灶台的炊烟转化为打动城市消费者的视觉语言,有效提升中宁特产溢价率,成功入选县级重点创业项目。如今,这位“新农人导演”正用镜头续写着“数商兴农”的新篇章。
图源:宁夏日报
以匠心守初心:从“无人问津”到“流量密码”。
创业初期的马瑞面临着双重挑战,账号内容缺乏规划导致粉丝增长停滞,家人对“拍视频务农”的不解更让他倍感压力。
为坚持梦想,他一边在吴忠接零散的拍摄工作维持生计,一边坚持记录家乡素材。他突破传统农产品“叫卖式”营销,以电影级镜头拍摄《母亲摘枸杞的清晨》,用光影诗意展现母亲与妹妹清晨劳作的场景,唤起无数网友的乡土记忆,单条视频收获6万多浏览量,这次成功让马瑞找到了“影视化叙事+乡土情怀”的内容密码。
此后,他创新打造“焊武帝父亲”(专注焊接蜂箱)、“灶台哲学家母亲”等鲜活人设,使“乡村阿瑞”账号粉丝突破40万,用户黏性达行业均值3倍,抖音、快手等平台成为展示宁夏乡村风情的重要窗口。
“流量要为家乡办实事。”随着“杞乐蜂”升级为“与宁同行”品牌矩阵,马瑞的助农事业进入快车道,2023年带动枸杞销售超5000斤,2024年大战场镇牛肉专场直播创下12万元单场纪录,两年累计直播销售额达150万元。为构建完整产业链,他投资建设胡麻油加工厂,创立“马大钊”农产品品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把控,让“宁夏味道”走得更稳更远。
以实干筑根基:构建“三位一体”产业链赋能模式。
为破解农产品“有产量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难题,马瑞逐步完善运营体系。
一是以“内容链+供应链”双轮驱动。通过影视级内容引流(短视频年播放量超千万)与自建工厂品控(胡麻油酸价等指标严于国标20%)深度融合,直播中坚持无滤镜展示胡麻油古法压榨、蜂箱取蜜全过程,将“西北风沙烈日”转化为品质背书,“镜头不撒谎”成为品牌核心价值,产品较传统渠道溢价25%。
二是“人才链+产业链”协同赋能。借助“数商兴农”工程,他积极参与乡村主播培训计划,吸引8名青年加入团队,其中3人获县级电商创业大赛奖项;借助“青联服务千村”计划,精准对接农业专家,解决枸杞病虫害等痛点,产品优质率达95%。
三是“线上链+线下链”互通互促。通过参加“乡村振兴直播成长营”,系统掌握用户心理学与AI技术应用,在内容同质化中精准定位“家庭纪实+农产品透明溯源”细分赛道。凭借其差异化内容,线上直播专场创下单场销售牛肉12万元的纪录。
以责任绘蓝图:带动乡邻共赴振兴路。
作为青联委员,马瑞始终牢记青年担当。他联合其他委员,邀请农业专家到家乡开展技术培训;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服务农户;积极参与“青联组织服务千村”计划,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他的电商工作室结对20户农户传授直播技巧,带动本村村民年均增收50万元以上,让更多“新农人”搭上电商快车。
此外,马瑞担任中宁县禁毒宣传形象大使,加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在公益与乡村建设领域持续发力,用行动诠释“饮水思源”的赤子情怀。
从都市追梦到田园扎根,马瑞用镜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乡土情怀,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以电商激活乡村发展的动能。
他的故事印证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核心价值——以新业态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以新农人引领产业链升级,以新机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万千返乡青年树立起“扎根乡土亦能绽放青春”的时代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