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专题>乡村振兴

塞上乡村:宜居宜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2-12-29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宁夏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抓重点补短板,抓统筹促提升,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农村居民、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同时,我区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聚焦解决好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推进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基础、促提升、惠民生的好项目,移民地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整体面貌进一步改善、民生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显现。

海原县:帮扶小车间激活乡村振兴“大能量”

初冬,农村的夜越发宁静。但这几天,到了晚上11时多,海原县西安镇西安村就业帮扶车间灯火通明,电动缝纫机的“嗒嗒”声响成一片,工人们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电脑制版、裁剪、开兜、合大身、滚领……40多位女工熟练操作,一件件服装在她们灵巧的手中快速成型。“这是出口日本的外贸订单,总共12300件棉服,要赶这个月底交货。”帮扶车间负责人马彩霞说。

脱贫户张彩荣已在这个帮扶车间工作了2年。过去家庭贫困的她自从进了帮扶车间就业,每月可增收3000多元。“这份工作多劳多得收入好,又在我们村里,家门口就业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香水村帮扶车间内工人在加工食品。

马彩霞从14岁开始学裁缝。多年来,她一直在服装私人定制行业摸爬滚打,还到成都等地学习服装设计、电脑制版等技术,并在海原县开了服装定制店。2020年以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先后接手西安镇薛套村和西安村两个帮扶车间,从事服装生产。

目前,马彩霞经营的2个帮扶车间共有员工113人,其中脱贫户30人。今年完成服装生产4万件,创收480万元。“县上每年还为工人发放务工补贴,人均5400元,给车间补贴电费、采暖费,让我特别有信心干好这个帮扶车间。”马彩霞说。

在海原县高崖乡香水村,最近杨鹏程正为帮扶车间搬迁的事忙得不亦乐乎。

在香水村杨鹏程家的屋子里,一个专门制作酥饼、千层饼等特色西北面点的食品加工厂正在日夜生产。虽然厂房不大,但产量惊人,拥有4个注册商标,年产面点1250万个。这就是杨鹏程近10年来奋斗的“家底”。

“即使这么大的产量,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杨鹏程曾不止一次想过扩大厂房,占领更大市场,但因为没有更多资金和场地,他一直无法实现扩大企业规模。今年10月,海原县将他这个小企业定为帮扶车间,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用于经营,水电暖完善,而且前3年免房租、后3年房租减半。杨鹏程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此前,杨鹏程有30个工人,月工资每人2600元。小作坊升级为帮扶车间后,在务工等补贴政策助力下,仅仅1个多月,他就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增加至43人,月工资标准每人达到3000元,人均工资涨了500元左右。

脱贫户杨发、李志梅夫妇都在杨鹏程的食品厂上班。李志梅是面点操作工,杨发则开车送货。李志梅说,“车间离家就200米,挣钱顾家两不误,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海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文林介绍,该局计划将杨鹏程食品厂列入2023年闽宁项目进行改造,投资200万元,带动稳定就业60人。

海原县帮扶车间分布在城乡各地正常运营的有30家。连日来,该县向符合条件的帮扶车间兑付就业补贴821人253.48万元。

泾源县:让农民在家门口成为“蓝领”

近日,泾源县香水镇思源村纺织产业2号扶贫车间内,100多名工人正同时赶工。

“3年前,最发愁的就是三个孩子的生活费。难得只能向亲戚朋友借。现在一个月能挣4000多,借的钱也慢慢还清了。”在缝纫机上赶制背包的马玉兰说。

马玉兰打心眼里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提前1个小时到车间,只要手快,一天能做300至350个包,工资拿得比别人多。加上家里6亩玉米地的收入,生活费充足。

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工人在赶制背包。

压片是做包的基础步骤,马玉兰手里的包片是同车间的伍金明压出来的。“机器一道下去50张是一毛五,一个月裁剪180多万片,能做10万个包。加上全勤工资,最高拿过8000元的月工资。”一旁堆积如山的包片就是伍金明家这个月的收入来源。

他们所在的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与泾源县政府签订协议,于2019年7月启动车间建设。截至目前,已运营4个扶贫车间,吸纳当地群众400多人就业,人均月工资2700元左右,受益贫困群众近1000人。

旁边的4号厂房里,机械声轰鸣。宁夏巨华运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带动当地16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69人、劳务移民8人、残疾5人。马玉兰们“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愿望在闽宁协作、结对帮扶、产业扶贫项目中得以实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泾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和群众需求,催生了一批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产业。推行“政府+企业+车间+农户”的发展模式,紧贴产业发展建设纺织、户外用品、山泉水生产、文创产品、有机肥加工等帮扶车间43个。优先吸纳脱贫户、县内劳务移民和监测对象就业1339人,其中脱贫群众641人,人均月工资收入2200元,最高达到6200元。实现了帮扶车间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石嘴山市:“鱼菜共生”拓宽群众增收路

“抓紧,开始收网了!”近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鱼菜共生”设施蔬菜大棚里,技术员马建立一声令下,等在养殖槽外的村民合力开始收网。随着渔网面不断收窄,不时有鱼跃出水面,等渔网收至养殖槽边时,村民们分工合作,有的固定渔网,有的递上沥水篮。马建立对活蹦乱跳的鲈鱼进行分拣,他将体重不达标的小鱼放归养殖槽,将重量达标的放进沥水篮。

枣香村迎来第一批“鱼菜共生”项目鲈鱼大丰收。

“我们挑选重量在一斤二两到一斤半的鱼进行售卖,重量达不达标,我掂一掂就知道。”马建立说,“重量不达标的放回去继续养,达标的转运到小鱼池里等待出售。”

“本次‘鱼菜共生’项目第一批鲈鱼预计出塘4000尾左右,主要通过现场捕捞和零售形式出售,单条售价30元左右,收益预计达到10万元。”枣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杨宏杰说。

枣香村的鲈鱼丰收了。

目前,枣香村已安装4套循环水养殖设备并投入运行,生态种养使“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成为现实。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水产养殖和传统种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完美融合,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据了解,每套循环水养殖水体仅有50立方米,能放5000尾鲈鱼,密度大、效率高,相当于传统鱼塘三亩至五亩的产量。每栋温棚每季可生产水产品1000公斤至1500公斤,各类瓜菜4000公斤,单季单棚效益可达3万元至4万元。

近年来,枣香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运营模式,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水产专业技能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温棚种植专业技术优势,形成“鱼菜共生”、体验采摘园、特色水产养殖“三驾马车”的格局,打造集试验示范、教学培训、参观采摘、休闲娱乐、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智能农业示范温棚园区。枣香村现已建成“鱼菜共生”温棚40栋,循环水养殖系统13套,投放鲈鱼17600尾,采摘园温棚55栋,种植火龙果、羊肚菌等新品种,打造18家各具特色的小型农家乐,特色水产养殖建设蓄水池2座、虾棚21栋,村集体预计增收50万元以上,开辟出了盐碱地上搞水产、兴采摘的致富增收新路子。

灵武市:致富路上不让一个移民掉队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媳妇没有工作,一家人生活比较拮据。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我们夫妇在白土岗养殖基地务工,收入稳定。”12月19日,灵武市城区街道镇河塔社区的移民付宗仁告诉记者。

付宗仁搬迁到灵武后一直靠打零工为生,妻子因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外出务工,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了付宗仁身上。镇河塔社区在一次与企业岗位对接过程中,了解到白土岗养殖基地需要若干对夫妻到消杀站负责消杀工作,正好付宗仁夫妻符合招聘条件。于是社区主动上门宣传、动员,最终将付宗仁、李勇等3对夫妻输送到白土岗养殖基地务工,目前他们已经工作了6个多月,每户月收入9000余元。

移民妇女在家门口的手工车间务工。

镇河塔社区是灵武市最大的劳务移民安置社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开展以来,社区党总支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用好老办法、推出新点子,全力保就业促增收。镇河塔社区协调灵武现代纺织产业园等大型企业6次进社区举办招聘会,73人被现场招聘;组织200人次到贺兰山奶业、亿能科技公司、宁东汇鼎物流等企业体验式应聘,30人顺利上岗。

让移民在家门口也能干活赚钱。镇河塔社区腾出一间办公用房,把新中绒绒业有限公司待加工产品拿来,办起了一个临时“小车间”。鼓励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社区小车间干零活,最多时车间吸纳移民务工80余人,让社区移民顾家挣钱两不误。

“没想到在家门口打工这么稳定,中午回家还能给孩子做饭,什么都不耽误。”34岁的李娟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孩子也照顾不上。如今,她在社区加工车间已经工作了2年,每个月收入最少3000多元,最高5000多元,她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

今年4月,社区成立了“灵武城南工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吸收19户监测户为首批职工。公司在承接小区绿化养护、市政盲道砖铺设等工程上优先用工,员工享受公司福利,年底还能从公司收益中获得分红。

截至11月底,镇河塔社区移民劳动力4878人,已就业4274人,就业率87.6%,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956.49元,增幅20.84%。

利通区:奶产业集群发展跑出“加速度”

沿着吴忠市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园区的道路开车穿行,只见一座座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依山而建,一栋栋安装通风、控温、清洁系统的牛舍星罗棋布,一头头体形健硕的奶牛悠闲地沐浴着阳光。这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奶产业集群“矩阵”,引领利通区向“高端奶之乡”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行。

近年来,利通区围绕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从种植业、养殖业、乳制品深加工到包装、印刷、物流等生产链、区块链全线发力,带动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不断强化品牌培育,形成龙头企业与本土企业齐头并进、双向发力的良好格局。

为了让奶牛吃好草,该区鼓励和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就近流转土地自种和订单收贮饲草,推广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和“黑麦草+青贮玉米”,促进种养一体化协调发展。今年利通区种植优质饲草25.7万亩,累计提供饲草(含青贮玉米)89.11万吨,实现产值5.3亿元。

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的奶牛。

每天早上7时,扁担沟镇同利村300多名村民要赶往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从事饲草加工、饲喂、挤奶、维修和管理等工作,每人月平均工资5000元左右,高者过万元。“我在企业负责挤奶,每天工作四五个小时。”该村村民廖子梅说,在这家企业里,夫妻、兄弟、父子打工者比比皆是。

“目前我们拥有1家公司、3个合作社和6个生态牧场,奶牛存栏3万头,全部实现奶牛性控繁殖、营养调控、精准化饲喂、机械化挤奶、程序化免疫、生产性能测定、智能化管理等关键配套技术的全覆盖。”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建国说,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每年劳务支出3000多万元。

为了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优品质,推动奶产业向全链融合方向发展,利通区先后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五里坡和孙家滩2个奶牛生态养殖基地,配套完善了水电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生物安全等基础设施,建成规模养殖场98家,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6%以上。今年利通区奶牛存栏24万头,日产鲜奶3100余吨。

引进培育伊利、新希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使区域内乳品加工企业达到8家,日加工鲜奶能力5900吨,2021年利通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3亿元。“公司去年营收突破100亿元,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实际产能、年营收、年产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液态奶单体工厂第一位。”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黄成介绍,企业的稳健发展直接带动6万人就业,间接带动全产业链40万人就业。

“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4期和孙家滩鸽堂沟奶牛养殖基地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奶牛20万头。预计2025年全区奶牛存栏35万头,年产鲜奶150万吨。”利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并完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为奶产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深度融合。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 
地址:宁夏银川市民族北街435号蓝泰广场A座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63 
宁ICP备05001183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19号
网站支持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访问 宁夏互联网辟谣平台